
陈思华正在查看番茄苗长势。 文/图本报记者王蕾 人勤春来早,万事日相催。2月11日,农历正月十一,年味还未远去,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。松土、播种、育苗、剪枝……行走在农业大镇陈集镇,农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。当天,记者深入到田间地头,用镜头记录了该镇农民忙碌的身影。
镜头一▶蔬菜大棚管护忙 2月11日,家住刘寨村的村民陈思华早早起床。眼下,自家蔬菜大棚内的番茄刚进入定植期,定植期关乎着今年番茄的收成,大棚内温度、湿度都需要精准控制。 通风、察看长势、检查滴灌设施……陈思华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棚外虽春寒料峭,棚内却暖意融融。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番茄苗,陈思华笑得十分开心。 陈思华原先是一名工人,看到身边不少村民靠种植蔬菜走上致富路后,他决定跟着村民一起种植蔬菜。乘着土地流转政策的东风,他流转20余亩土地,并建了蔬菜大棚,种植番茄、黄瓜、茄子等蔬菜。 “依托陈集镇蔬菜种植基地,我们的蔬菜根本不愁销路。”陈思华说道,“随着科技的发展,农民也与时俱进了,现在只需要利用电脑就可以完成棚内灌溉,科学精准,省时高效,加上现有的各项好政策,我的致富信心更足了。” 窥一斑而知全豹,处一隅而观全局。近年来,陈集镇依托工业强镇、农业大镇优势,按照“镇有特色产业,村有主导产业,户有增收项目”的思路,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种植、养殖基地带动作用,发展现代农业,着力打造特色品牌,农业产业向着多元化发展,逐步形成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、农村繁荣同步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。
镜头二▶葡萄园里架葡萄 “哒哒哒!”走进丁西村春满园专业种植合作社,记者看到,几位村民正拿起机器往土地里打孔。 “打好孔,就能扎葡萄架喽!”一位正在扎葡萄架的村民笑着告诉记者。 “能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是我应该做的。”看到记者来访,正在固定葡萄架的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欢停下了手中的活。 今年38岁的李欢,曾在北京从事水果销售工作,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在水果种植和销售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源,为他返乡创业从事葡萄种植创造了条件。 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近年来,陈集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不断向群众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、政策,同时制定优惠政策,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,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。 了解到家乡的各项政策后,2019年年底,在镇包村干部孙洪波和丁西村“两委”的帮助下,李欢流转了100多亩土地,并成立了春满园专业种植合作社。经过辛勤劳作,丰果期,亩产可达6000多斤,经济效益可观。与此同时,通过扩大生产规模,目前,该合作社常年为本地群众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,扩大了群众的增收渠道。 在丁西村,像李欢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还有不少。据丁西村党支部书记李继华介绍,丁西村因地制宜,流转土地1000多亩,村内特色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种植渐成规模,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 “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是基础,除发展产业外,我们还鼓励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、脱贫户到合作社工作,增加群众的致富渠道,助推乡村振兴。”陈集镇包村干部孙洪波说道。 老牛亦解韶光贵,不待扬鞭自奋蹄。在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处,镇村干部不畏寒冷、不负春光,纷纷下沉一线,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,走村入户,统筹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安全生产等当前重点工作,全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|